吃糭3大須知 醫生教路食得有營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5/27 00:27

最後更新: 2019/05/27 00:34

分享:

分享:

端午糭食材多用糯米,不易消化,應節吃糭應適可而止。

端午節將至,不少市民應節狂吃糭,惟糭子營養價值不一,吃得多小心影響健康。

家庭醫生鄭志文建議,市民應節吃糭適可而止,因糯米不易消化,老人或消化系統較弱人士要特別注意,又提醒市民小心存放糭子避免變壞,吃糭後不宜再吃正餐。

鄭志文指出,每年端午節過後總有病人因吃糭出現腸胃炎、腸胃消化不良及尿酸過高等問題求診,當中以進食不潔糭子出事最多。

他解釋,糭的成分中,肉類和鹹蛋均易變壞,在炎炎盛夏容易滋生細菌,加快變質,一般市民以為以100度高溫煮熟糭,就能消滅有害細菌,但事實上一些細菌如金黃葡萄球菌能產生耐熱毒素,即使高溫也不能令毒素分解,若糭在製作過程中不慎混入帶金黃葡萄球菌的皮膚和頭髮,無論如何冷藏和加熱,進食者也可能中招,引致腸胃炎。

此外,糯米不易消化,對於老人或者消化系統較弱的人士造成負擔,因此市民吃糭時不宜食太多或太急,會容易「頂住個胃」、造成消化不良。而一些裹蒸糭含鮑魚、蝦米、花生、紅豆等等材料,可令尿酸升高,引致痛風,痛風或高尿酸患者需注意。

此外,患心臟病或肥胖人士,應減少進食肥豬肉和蛋黃,而糖尿病患者若計好卡路里尚可進食。但他坦言,糭的熱量、鈉和糖份均高,建議市民不要「吃一餐加一餐」,進食糭後不宜再吃正餐,也不要整個星期天天也吃糭,盡量適可而止。